
1998年2月,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何家庆,写下了一封长信黄金炒股配资网,告诉家人他即将离开家,去西南山区扶贫。这次出行,他已经筹备了十多年,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:帮助贫困山区的人民,尤其是要为他们带去可以改变命运的致富项目。何家庆的信中写道:“位卑未敢忘忧国,因为我是个教师,应该为人民服务。”
然而,在写下这封信后的305天,何家庆与家人失去了联系,直到几个月后,他带着病态的消瘦身影回到了合肥。那时,他原本体重60公斤,结果已经瘦到仅剩40斤,眼窝深陷。虽然别人难以理解他的行为,何家庆却知道,自己走访了安徽、湖北、重庆、四川等多个省市的426个贫困村庄,带去了他为家乡老百姓带来的“金疙瘩”——一个致富的项目。
展开剩余84%何家庆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一个贫苦的家庭。母亲早逝,家中有八个孩子,家庭重担几乎全落在了父亲一人肩上。幸运的是,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让何家庆得以完成学业。父亲为了纪念所有给予帮助的恩人,还做了一本特殊的账本,记录下每一份他收到的帮助。无论是来自老师的一双旧鞋,还是同学送来的棉裤,父亲都一一记载在那本账本里。
1972年,何家庆因学业成绩优异,被邀请留校任教,成为了安徽大学的一名植物学教授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这是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,意味着从此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,告别过去的艰难岁月。然而,何家庆却没有沉迷于这份安稳,他在寒暑假时总是外出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研究。多年来,他在野外的实地考察让他变得黝黑,身上满是干裂的皮肤和疲惫的痕迹。
这种奋斗精神和对国家的责任感,深受他父亲的教诲影响。父亲曾在账本上写道:“读着共产党的书,拿着共产党的钱,好好学习,努力向上,长大后要做对得起党、对得起人民的事。”
何家庆在安徽大学研究植物时,发现大别山的植物学研究相较于外国的科学家,远远落后。1910年,一名法国科考家曾深入大别山,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,而我国的科研人员却由于交通不便,始终未能深入研究大别山的植物资源。何家庆为此感到失望,决定亲自深入大别山进行科考。
为了筹措考察经费,何家庆没有向单位申请科研经费,而是通过自己节省开支,每个月仅靠最基本的食物过活,最终积攒了两千元。即便这些钱在当时看来已经是一笔可观的金额,何家庆仍然觉得不够,他希望能够自己筹足更多资金继续研究。这时,父亲从老家赶来,拿出了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四千元现金,支持他进行科考。尽管这笔钱大多数是用老父亲做板车拉煤挣来的钱,但何家庆最终决定接受这份厚重的支持。
何家庆终于踏上了大别山的考察之路。他在严寒的山中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,穿越密林,忍受饥饿和寒冷。为了生存,他曾摘取未成熟的胡颓子填饱肚子,但由于吃得过多,差点导致中毒。考察过程中,何家庆多次面临生死考验:他被山蚂蟥咬伤,腿部溃烂;一次意外摔倒,差点从悬崖上跌落;幸得一位猎人救助,何家庆才得以幸存。
他深入山林,走过鄂、豫、皖三省,采集了万余份植物标本,完成了大别山的首次系统科考,为植物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同时,他还积极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。比如,他帮助一位名叫陈长发的农民,解决了桂花树种植的困境,并教他如何利用豆科植物为冬季的牛群提供草料。
1990年,何家庆被任命为安徽绩溪县科技副县长,他带着帮助农民致富的理想,来到了山区。当地的养蚕业由于技术落后,产量下降,农民困苦。何家庆通过改革养蚕技术,提出了“小蚕片叶立体育”法,成功帮助农民增收。然而,1991年的大洪水却摧毁了大量农田。尽管身心疲惫,何家庆依然投身灾后恢复工作,亲自捐款1000元,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。
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何家庆开始深入研究适合山区种植的作物,他发现魔芋是一种极为适合贫困山区的作物,具有高产且易种植的特点。于是,他开始推广魔芋的种植技术,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。
1998年,何家庆决定踏上前往西南山区的扶贫之路,带着他研究出的魔芋种植技术手册,开始了艰苦的行程。尽管路途艰辛,身体多次透支,何家庆依然坚持为当地村民讲解魔芋的种植知识。经过一年的辛劳,何家庆成功收集了17个魔芋新品种,并在回到合肥后,整理并编写了《魔芋栽培新技术》一书,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魔芋种植技巧。
直到晚年,何家庆依然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他不仅参与了魔芋的推广,还致力于瓜蒌产业的发展,并编写了《中国瓜蒌》一书。2019年10月9日,何家庆因积劳成疾在合肥去世,享年70岁。在他的遗嘱中,何家庆决定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有需要的孩子们,给他们带来光明。
何家庆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,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,帮助了无数贫困家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。他的精神和事迹,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受助者的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